在北京市海淀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馆里,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重新回荡起来,十岁的李悦宁戴上护面,握紧手中的花剑,向前迈出一步——这是JJB竞技宝她四个月来第一次回到剑道,对面站着的是她许久未见的教练,两人互相行礼,随后剑尖轻点,恢复了往日训练的场景。
“孩子们终于回来了。”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站在训练馆一侧,望着场内重新活跃起来的身影,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。“最重要的不是马上追求成绩,而是让孩子们重新找到击剑运动的快乐。”
五月初,北京市各类体育培训机构陆续恢复开放,击剑场馆也迎来了首批回归的小学员,在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后,重回剑道的孩子们既兴奋又生疏。
“刚开始确实有些不适应,”十二岁的张子涵告诉记者,“护具戴上去感觉比之前重了,步伐也有些乱,但我真的很想念这里,想念和朋友们一起训练的日子。”
王钰副秘书长走访了多家击剑培训机构,观察到孩子们回归训练的状况。“大多数孩子都表现出极高的热情,但体能和技战术水平确实有所下滑,这是正常的,我们需要给孩子们一个循序渐进的恢复过程,不能急于求成。”
击剑作为一项古老而又现代的运动,在北京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,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备受青睐,王钰认为,击剑运动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独特的教育价值。
“击剑被称为‘格斗中的芭蕾’,它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身体素质,还能培养他们的专注力、判断力和应变能力。”王钰解释道,“在剑道上,孩子们需要独立面对各种情况,做出快速决策,这个过程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,学会在压力下保持冷静。”
击剑运动强调的“礼仪”教育也是王钰特别看重的。“击剑比赛前后,选手都必须向对手、裁判和观众行礼,这种礼仪教育能够培养孩子尊重对手、尊重规则的意识,这些都是课堂上学不到的宝贵品质。”

为确保孩子们安全、有效地恢复训练,北京市击剑协会专门制定了详细的指导方案,王钰介绍说:“我们建议各俱乐部采取分阶段恢复的方式,不提倡一开始就进行高强度对抗训练。”
第一阶段主要以恢复体能和基本动作为主,通过游戏化的训练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兴趣;第二阶段逐步增加技术训练的比重,强化步伐和手法的基础练习;第三阶段才会适当安排实战对抗训练。
“重要的是避免急于求成,”王钰强调,“孩子们的身体需要时间重新适应运动强度,心理上也需要一个调整过程,我们要求教练们密切关注每个孩子的状态,个性化地调整训练计划。”
在孩子回归训练的过程中,家长的态度起着关键作用,王钰注意到,有些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尽快补回“失去的时间”,这种心情可以理解,但可能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压力。

“我们通过与家长沟通,帮助他们理解击剑训练的规律,认识到循序渐进的重要性。”王钰说,“让孩子享受击剑的乐趣,比短期内追求技术进步更为重要,只有当孩子真正热爱这项运动,才能够坚持下去并取得长远发展。”
家长赵女士的儿子练习击剑已有三年,她表示:“经过这段时间,我更意识到孩子能够正常训练是多么珍贵,现在我不再过分关注他的比赛成绩,而是更看重他在击剑中获得的快乐和成长。”
随着击剑运动在北京的持续发展,王钰对这项运动的未来充满期待。“我们希望击剑不仅仅是一项竞技运动,更成为一种教育手段,帮助孩子们全面发展。”
北京市击剑协会计划推出多项举措,进一步推广击剑运动,包括与学校合作开展击剑普及课程、举办更多适合不同水平学员的交流比赛、加强教练员培训等。
“我们特别注重击剑运动的 accessibility,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和了解这项运动。”王钰表示,“不论孩子是否有天赋,是否打算走专业路线,都能从击剑运动中受益。”
回到训练馆,李悦宁已经完成了当天的训练课程,虽然汗水湿透了她的训练服,但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。
“我最喜欢击剑的地方是,它让我变得更加勇敢和自信。”李悦宁说,“每次戴上护面,拿起剑,我都觉得自己像一个真正的剑客,准备好面对任何挑战。”
对于王钰来说,这样的时刻正是她致力于推广击剑运动的动力所在。“看到孩子们在剑道上绽放的笑容,看到他们通过击剑获得的成长,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最大意义。”
随着越来越多的孩子重回剑道,击剑场馆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,在这片特殊的“战场”上,孩子们不仅学习如何进攻和防守,更在学习如何面对困难、如何尊重他人、如何享受运动带来的纯粹快乐。
王钰最后表示:“我们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击剑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,培养终身运动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,这比任何奖牌都更有价值。”
评论